DevOpsDays北京站见闻
首度来到中国的DevOpsDays北京站昨天顺利举行了。有幸得到赠票,在大会上见到了DevOps之父Patrick Debois还有诸多业内专家。当天的盛况及ppt下载请移步此处。
传统的DevOps主要涵盖了CAMS(Culture文化、Automation自动化、Measure度量、Sharing分享)四大方面。而要落地DevOps,需要两条腿:一条是组织方面的转型,另一条是技术方面的自动化工具。组织转型是要涉及到利益的,不容易下手。所以大部分的分享还是以技术方面为主。只有Patrick的好基友Kris Buytaert的ppt讲的是reorg。乔梁讲的是他在百度和腾讯的经历,但可能是受时间所限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内容。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变革,很难推动起组织转型。对于许多人来说,也许能够做到的,也就是自动化工具罢了。下午的Open Space深度交流专场里,不乏对组织转型方面的问题,但是嘉宾们其实也没有什么非常好的办法。有些技巧(比如说拿数据说话)可以让你把DevOps推销给老板,但终究一场战斗的胜利很难能够左右战略上的部署。没有自上而下的决心和后盾,在触及利益的时候肯定是各种痛啊。两条慢腿可能凑活着还能走走,一条腿快一条腿慢必然会驱使着变革的前进或倒退。DevOps讲究痛点驱动,相信以后的DevOpsDays会有更多组织转型方面的分享。
在技术上,专家们一直强调,没有DevOps团队,别叫他们DevOps工程师。DevOps需要融入到跨功能团队中的每一个人,不是某一类人,不是某一个团队。这里我感觉有一个词很重要:同理心。有了同理心,你会理解其它角色的痛点,反之亦然。由此,便可以催生出分享。有了分享,理解痛点,便能从“像部署一样痛苦的事要多做”出发,提取出最佳实践,催生自动化。要衡量效果如何?数据说话。于是催生度量。这几方面相辅相成,在整体的良性循环之下,团队文化的成型便是顺理成章。怎样让大家拥有同理心?除了依靠人的素质进步,百度的刘俊还提到了一个做法,据说甚是有效,那就是开发运维轮岗。想想也对,把你推到别人的位置上,自然就有同理心了。
我在《DevOps实践》的译者序上也说过,DevOps是要很高成本的。在应用它之前,先问自己这样的问题:为什么要上DevOps?它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?不要说我想提高工作效率,提高程序质量,要从更高层次的业务上说。换句话说,从战略层面上想清楚应用DevOps的目的,然后在战术层面上依照战略来有根据有优先级地安排资源打硬仗。跟性能调优一样,搞清楚哪里才是瓶颈,针对性地动手解决。而不是直接拍胸脯就上DevOps,把最宝贵的资源浪费在可能对这个组织最没用的地方上。
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不要开发自己的自动化工具,不要重复发明轮子,直接拿现成的开源工具来用吧。不是BAT这样的量级,玩不起自研版的工具,它们其实是很重量级的。针对开源工具有些功能不符合自己的需求这方面,ThoughtWorks的黄博文说道: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,为什么你要的功能没有?这是一个正常的功能吗?究竟是功能的缺失,还是说只是你走错了路?此言深得我心。据说业界运维做得最好的应该就是谷歌和Netfilx。它们都有不少开源的运维工具,值得业内人士仔细研究。
最后放一张乔梁对DevOps和持续交付的看法,四个角色分别是产品、开发、测试和运维。先剧透一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观点,少年,你怎么看?